中國山水工程系列微紀錄片 · 賀蘭山篇
“寧夏川,兩頭尖,東靠黃河,西靠賀蘭山……”
這首寧夏人民耳熟能詳的歌謠,勾勒出寧夏平原的美麗風光。歌中提到的賀蘭山,因其獨特的生態功能和豐富的自然資源,也被寧夏人民親切地稱為“父親山”。
然而,作為我國“一五”時期全國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和“三線”建設重要布局點,賀蘭山在為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釋放資源紅利的同時,也因大規模且無序的開采,變得千瘡百孔。
2017年,寧夏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正式打響了賀蘭山生態保衛戰。
解決根子問題:在保護區內,對采挖山體、污染環境、破壞生態的169處人類活動點實施專項整治,平穩引導保護區內礦業權全部退出;在保護區外圍重點區域,對影響生態質量和功能的45處點位開展綜合治理。
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:采用本地植物恢復干旱山地自然生態系統;對水源涵養林、植被垂直帶譜典型景觀、珍稀植物及其生境,實施全面封育保護和再野化生態修復。再野化:將一片土地恢復到未被人類活動影響前的野生狀態
這場生態保衛戰,讓“父親山”重煥青春。
賀蘭山植被恢復力不斷提升,棲息地質量持續改善,生物多樣性明顯增長:森林覆蓋率增加0.2%,植被覆蓋度增加5%;主要野生動物巖羊、馬鹿等生物種群數量分別達到5萬只和3000頭;消失50多年的雪豹重現身影;國家重點保護的四合木、沙冬青等野生植物生長范圍不斷擴延……
以“綠”為底、處處生“金”。一幕幕生態美、產業興、百姓樂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:昔日運送采礦工人的綠皮小火車如今成了旅客們的觀光列車;工業遺址和廢棄礦坑變身工業文旅小鎮,成為影視劇拍攝和市民休閑打卡新地標;葡萄酒產業得到蓬勃發展,成為寧夏一張亮麗的“紫色名片”……
“利用廢棄石料建葡萄酒莊,袁園是寧夏最年輕的酒莊掌門人。”
“從‘走上幾公里去看三棵樹’到‘別人坐火車來采摘’,工人葛義紅感覺礦區變成了一座‘世外桃源’。”
“邂逅巖羊與藍馬雞的親密約會,等候新年一輪嶄新的日出……攝影師祁瀛濤把賀蘭山拍給大家看。”
“從父親手中接過守護賀蘭山的使命,李鵬成為了他家第四代護林員,開啟了與‘父親山’的新聯系。”
一代又一代人在這賀蘭山書寫著他們的故事,我們與這山這水的故事,也將繼續下去……(文/王丹 姜懿軒 視頻/高婕)
責任編輯:李月萍